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精选13篇)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印度摇篮曲教案教后记。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印度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印度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教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印度摇篮曲教案教后记》。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度民族乐器伴奏。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该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拉格"和"塔拉"体系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大调,可以认为是a多里亚调,用7/8拍子即3拍+4拍,速度缓慢。曲式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4小节,经短小的过门后,从第26小节到结束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视为由A+过门+A+A+B+A,由五个乐句构成。

  A句从第1-4小节,歌词为"安睡,宝贝,快快呀安睡。")。

  B句第15-20小节,歌词为"天上小星星,烁烁闪光辉,甜蜜的梦催着你入睡")也可以把过门前的A句视为歌曲的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可视为结构,第二部分重复一次反复时省去过门,由四个乐句构成。

  C句第26-32小节,歌词为"梦神来回"和"是我心肝")。

  B句第32-37小节,歌词为"花园多宁静"和"你使我快乐")。

  A句第38小节到结束。

  由此可见,全曲共九个乐句中,A句共反复了6次,给人以深刻印象。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摇篮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印度民族音乐的特点,其旋律特色的音响效果,对于歌曲内容的了解比较简单,所以在聆听和模仿上多花点时间。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二、聆听歌曲《摇篮曲》

  1、师介绍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师生小结。

  1、听歌曲背景简介。

  2、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摇篮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篮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三、下课。师弹琴向生再见生听琴向师再见。情感交流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歌曲:勃拉姆斯《摇篮曲》。

  2、音乐知识:“摇篮曲”体裁。

  3、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2、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

  3、引导学生结合歌曲来欣赏中国及世界闻名的《摇篮曲》。

  教材分析: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首民歌风格的歌曲,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为3/4拍,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音乐剧片段。(本片段内容:两个顽皮的孩子迟迟不愿入睡,家庭教师不露声色坐在一旁轻声哼唱着,奇迹出现了:两个孩子不自觉的进入梦乡。以上音乐剧很快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1、播放音乐剧片段《欢乐满人间》。

  2、提问:家庭教师有什么办法让两个顽皮的孩子很快安静地入睡了?生:因为家庭教师为孩子们哼唱着催眠曲。

  提问:那么,你们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为你哼唱的催眠曲么?(激起学生对儿时美好的回忆。)

  二、感受音乐

  聆听勃拉姆斯《摇篮曲》。(学生安静的用心倾听。)提问:你们注意到老师用怎样的感情来唱摇篮曲吗?概括:抒情的、温柔的等等。

  三、了解音乐

  1、摇篮曲介绍

  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则带摇篮的动荡感。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以柔和为主要基调。

  2、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人们把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尽管这种提法的意义不够确切,但它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中的地位。勃拉姆斯创作了除歌剧以外一切体裁的作品,在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和艺术歌曲方面留下了众多杰作;他沿用了贝多芬式的音乐形式进行写作,同时作品也带有浪漫主义风韵;常用无标题音乐形式,提倡音乐中的形式美,反对内容至上的原则,避免标题音乐形式。

  四、模唱音乐

  1、教师范唱歌曲

  2、用普通话朗读歌词,(要求:咬字清晰,体会表达的感情)

  3、随琴视谱学唱,用哼鸣的方式学唱。

  4、随音乐演唱,教师指导指导

  (1)不准确的乐句指导

  (2)融入感情

  5、自唱(每位同学先自唱,然后在小组内互唱,选择优秀的展示)

  6、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以小组为单位,以众人的力量,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然后进行展示,看哪一组表现得最好!)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音乐欣赏,体验安静、缓慢、温柔的情感。

  2.能运用体态语言表现对曲子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个娃娃;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与娃娃做游戏

  幼儿和布娃娃玩捉迷藏的游戏,布娃娃玩累了,请幼儿想出好办法,哄娃娃睡觉。

  二、欣赏乐曲,理解摇篮曲的特点

  1.请幼儿说说听摇篮曲的感受。

  2.小结:摇篮曲是安静优美的曲子,专门哄宝宝睡觉的。

  三、听音乐用肢体语言表演

  1.再次聆听音乐,请个别幼儿表演。

  2.娃娃听了哪些话睡着了呢?

  3.全体幼儿手拿布娃娃,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演,哄娃娃睡觉。

  四、再次感受摇篮曲的优美

  娃娃都睡着了,我们把他们轻轻地放到小床上吧!妈妈们也累了,我们也听听摇篮曲休息一下吧!

  哇!睡了一觉真舒服啊,我们一起带着宝宝到外面去玩吧!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能根据老师的引导感受和体验摇篮曲安静优美的意境,活动环节比较清晰,幼儿参与率高。但是摇篮曲的歌词其实也很重要,在活动中却忽略了歌词的理解,希望下次改进。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4

  秀城区教文体局教研室  俞加平

  秀城区新丰镇中心小学  陈铁锋

  赞科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由王晓初老师在秀城区音乐展示课中执教的《摇篮曲》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改由四年级学生学习,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本案例的情景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被忽略的儿童的情绪领域,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把情境教育法引进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成为一个出色的以模拟情境与想象情境相结合下实际运用情境教学手法的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片断一]

  教室内一片寂静,在黑暗中多媒体投影出了夏夜星空的画面,并从音响中悄然传来一阵阵蛙鸣声。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调叙述着:“夜深、人静、入睡”等等语言,在这情与景的提示下,同学们在那催人入梦的气氛中渐渐地都有了睡意。

  …… 忽然传来了一阵强烈的音乐,使人振奋。学生们在惊诧中时,教师把两种不同效果与情绪的乐曲与学生一起作了比较,得出结论: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情绪、速度、力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经过反差强烈的对比音乐,音响中又传出使人烦躁的婴儿的啼哭声,问题的出现:

  师与生商量着问:“我碰到了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哭?”

  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出:

  目的是:“要他安静(睡觉)。”

  办法为:“哄哄他!”

  师与生又商量:“怎么哄?”

  生A天真地说:“喂奶给他吃!”

  生B动情地说:“拿玩具给他玩,就会好的!”

  生C肯定地说:“我妈说,‘小孩哭,给他糖吃就不会哭了!’”

  生D深有感叹地说:“抱抱他!我小时候一哭,让大人抱抱就不哭了”

  生E边舞边说:“跳个舞吧,跳舞给他看就不哭了!”

  生F带着回想地说:“唱小曲给他听吧!有了好听声音就不哭了!”

  等等,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唱小曲最好!”原因是他们小时候哭,妈妈都是唱歌哄他们安静(睡觉),才使他们不哭的。教师把学生的情绪导入到教唱歌曲《摇篮曲》所需的意境中。

  [评析]

  王晓初老师创设了夜深人静的情景,以情境导入式导入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并自始至终运用这一情境是本课的最大特色。 并利用这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本案例情感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俗话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情境对人的生情的重要。当某种情境能够引起人情感想象时,既是生情。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王晓初老师充分运用了这一真切感受,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引发起儿童的关注,使学生产生了细致的情感体验。从而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王晓初老师正是抓住这个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在过程中,王晓初老师还以自己真切的情感激起儿童的情感,以情动情,从而使得教学情真意切,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片断二]

  ……

  师:“我们来表演一次好吗?”

  生情绪高涨地齐答:“好!”

  师导入情景所需,要求学生们各自在这情节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所需。群情勇跃,情绪激动:

  生1抢着喊:“我想学青蛙叫!”

  生2边举手边站起来说:“我会学刮风的声音!”

  生3在旁边说:“我会学鸟叫!”同时还噘着嘴吹了两下。

  ……

  师一一赞许。一名学生扮演婴儿,师扮演妈妈。夜幕降临,音响中又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师:“孩子又哭了,咱们哄哄他吧!”

  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带着情绪,有声有色地唱了起来。

  [评析]

  音乐教学的环境是运用情感教学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和谐优美的听觉、视觉环境就缺少了情感发生的外部条件,那么情感发生作用的程度也会大受影响。王晓初老师充分运用这一有利情景,妙思奇想地进入新课内容的教学环节。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离开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需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活动的广泛性。也就是说,选择的曲目要给学生提供艺术表现的良好机会,既不能偏难,也不能偏易,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在活动形式上不能过于单一,要有变化,要常变常新。本案为进行表现音乐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案例片断三]

  ……

  下课时,同学们在教师的“孩子睡着了,安静、请勿打扰”的示意下悄然离开教室。其中一名学生已忘情地进入了角色,还沉浸在强烈的课堂情境中,当老师提醒下才走出情感角色而依依不舍地离去。

  [评析]

  古人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道出了作者作文时,已置身于广远的意境之中。音乐是感情艺术,没有感情的作品不可能是一部好作品。音乐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和情感陶冶性。因此,在音乐课中情感的运用尤其重要。音乐情感是指作品本身对作者感情的流露和人们对作品意境的心理反应。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接受新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觉性。

  情境教学是在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的意境这三者融为一体的,其命脉就是内含的理念。王晓初老师在设计这一课堂教学过程正是从教材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的形式。因此她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一个又一个的情境都是围绕着教材展现的。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受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案例片断四]

  ……

  师:“哄孩子睡觉的小曲应该是怎样的情绪?”

  生甲甜甜地说:“音乐应该是柔柔的,静静的。”

  生乙带着情绪,用手向下压了一下说:“声音应该还要是轻一点的!”

  生丙用手向两边拉了拉说:“节奏要慢点,快了反会把孩子吵醒的!”

  生丁边用手作摇摇篮边说:“要边唱边摇摇篮,小孩就容易睡着!”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样的歌曲叫《摇篮曲》。那么,大家就一边摇着摇篮(推拉动作),一边听我给大家唱首《摇篮曲》吧!”

  夜色与寂静之中,传来了教师饱含母爱之情、带有哼鸣韵味的、甜甜的,并且充分运用的面部表情与歌曲情感表达所需的形体动作,开始了歌曲《摇篮曲》的范唱。

  学生在这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宣染下,他们情不自禁地跟随着教师的范唱,做出了相应的形体动作:手舞足蹈者有之、闭眼、随声哼唱者有之、晃身、摇头者有之等等,形态各异。教师出色的范唱,不仅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了歌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并引发了学生与作品的共鸣,激发出学生歌唱的欲望。……

  [评析]

  王晓初老师在设计本课范唱时,是在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从而创设出这一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境之中的同时,还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歌曲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

  本案例也是一个以“听”为主线的实例。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好基本的特征。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案例正是以引导学生从“听”入课,以“听”为线,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习兴趣,渲染了情景的气氛,促进了教学进程。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通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诠译]

  本案例无论是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还是在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上的培养以及作品情感的把握上都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同时也提供给我们一节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音乐情景教学课的课堂范例,也是以“听”为主要教学环节的音乐教学实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兴趣有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一般说来,由事物或活动本身而引起的倾向性意识为直接兴趣:如学生喜欢唱歌、演奏乐器、聆听音乐、创作歌曲等等都属于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兴趣,但对它们所产生的结果感到需要,转而对事物或活动本身产生倾向性意识为间接兴趣:如学生对学习音乐知识感到枯燥乏味,但觉得学习音乐知识对自己提高音乐能力有益,进而愿意学习音乐知识,甚至产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这种因需要而产生的倾向性意识属于间接兴趣之类。本课是以采用活动过程所营造出的氛围从而导之学生的兴趣从间接兴趣而转化为直接兴趣的一个可供参借的实例。

  [案例片断五]

  ……

  教师投影大歌片,开始教唱歌曲。由歌谱到歌词。并不时地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但在学唱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旋律中的双倚音的唱法、在旋律的弱拍的后半拍入歌词的唱法掌握不好,以及教师过分强调旋律视唱与引导不力,从而使得学生高涨的情绪有所回落

  ……

  [本案评析] (思索与商榷)

  这是本案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

  问题1、是否学习乐谱?怎么学、所用时段?

  问题2、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创造活动?

  问题3、以何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式音乐学习的情景?

  问题4、如何协调学生的合作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主要应着眼于创造性活动家的过程。案:《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3——6年级学生识读乐谱的标准为“用已经学会的歌曲演唱乐谱”;同时在过程与方法中指出要 “为学生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音乐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应该“引导学生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要“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在这其间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本案思索后建议]

  即在本案中采取不教唱歌曲或不教唱乐谱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不断地听、不断地即兴式自由发挥中去学会歌曲的演唱(解决问题1);而是节约出这一时段,把它放到整个教学时段的前面,即让学生直接从音响中接触歌曲(即“听”),让他们利用这个时段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力,按照他们认为的美的规律去建造。让他们为歌曲去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自己的对歌曲的理解而创设的情景。即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式发挥的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2);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总结归纳后,然后再导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或采用学生的设计方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对比,而后得出自己的感想(解决问题4);[上述环节既解决了问题1、2、4,同时也解决了问题3。实可谓一举多得]。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教师要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将有关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顺带地学习。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物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所以,注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结合,使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那怕是模仿。模仿是音乐学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学生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音乐的创造学习。自觉接受美的熏陶。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求美则主要是用情感去把握世界,体验它对自身审美需要的满足,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现实美和艺术美,同时发展自己的审美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过程中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而且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自由空间),才能实现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美是具有可感的事物形象中符合进步人类理想、能使人在观赏中激起生理快感和心理的愉悦情感、有助于从精神心理上促进人类向上发展的属性。”通过学生自己(而且是自由的)的创造活动,让他们在想象空间里发展事物的形象,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带来的情感的解放,使他们能够凭借独特而自由的联想和艺术创造的灵感去感受美、创造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创造精神的发扬,对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作用。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进一步体验摇篮曲宁静、舒缓的音乐特点,用深情、轻柔的声音表达歌曲的情感。

  指导学生运用柔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培养学生热爰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通过学习、聆听歌曲,感受、体验爸爸妈妈为我们倾注的爱,并懂得要回报爸爸妈妈。

  教学重、难点:

  L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

  2.3-5的跳进,一字多音的准确歌唱。

  3.最后的哼名音要唱准,唱的时候,眉毛稍微抬起一点。

  教学准备:

  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首先大家站起来,我们一起放松一下身体。

  律动(妈妈的摇篮曲)

  你的心情放松了吗?再听听这段音乐,闭上眼睛你会想到什么样的意境呢?(师加入打击乐器)(老师哼唱)(画面很美,很温馨)

  生:很优美引出摇篮曲旋律很柔和甜美有摆动的节奏这种体裁就叫摇篮曲

  摇篮曲就是哄着孩子睡觉的儿歌也叫催眠曲。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歌曲的最后一句。

  后面老师哼鸣就像哄孩子睡觉,我们把这段旋律哼唱一唱,(知道怎样唱歌才能更好听吗肩膀放轻松,眉毛稍微抬,声音轻轻唱)老师弹琴学生哼唱先来唱唱它的歌谱。

  加入哼鸣。(最后一句用力)

  二、学唱歌曲:

  L第一次聆听摇篮曲是妈妈唱给孩子的歌曲,听听这首摇篮曲有什么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出示课题《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第二次聆听歌曲中孩子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的?让我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

  生回答。

  师:同学们,当你们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同时也带来了妈妈对你们的牵挂和惦记。我们平时听到的都是妈妈唱给孩子的摇篮曲,很少听过孩子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今天我们也为妈妈唱上一首动听的摇篮曲呢?

  我们一起先来学唱这首歌曲

  (1)用lu来哼唱我们要发自内心的为妈妈唱歌(所有的歌谱图片)

  难点:切分音一字多音

  (2)跟着老师唱一下歌谱

  师弹琴,学生学唱歌谱

  要求:唱到四分休止符、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唱准低音“5”、切分音,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2"时值唱足。

  用深情、轻柔的情绪,轻柔,柔美、圆润的声音,适当的呼吸,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同学们旋律唱的很好,加上歌词效果会唱的更好。

  (3)分段学唱。让我们试加一下这首歌曲的歌词

  第一段:老师教唱,注意听好前奏。

  重点学唱“妈妈屋里静悄悄”。妈妈屋里怎样静悄悄的?

  注意:重点练唱第一段歌词。解决第一段的重点后,可以将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这一句也来唱一唱。

  第二段:随老师的琴轻声演唱歌曲。

  第三段:演唱歌曲。

  4、处理歌曲:

  歌曲为表达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应该用什么情绪、声音和速度演唱?

  c:声音的轻柔是表演本歌在音色上的重要特征,只有轻柔的声音才能表现宁静的气氛与情景。

  师:舒展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朴实的歌词,把孩子热爱妈妈的心情充分的表达了出来,完整演唱:(跟伴奏)(完整的图片)

  师:唱的真好,我想妈妈听到你们这样的歌声,一定会被感动的。

  5,跟伴奏完整地演唱

  师:还记得这个小乐器吗?风铃,老师在歌曲的前面加入和后面,请一位同学上来试试,一起完整的演唱。

  三、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的歌声唱出了夜晚的宁静及对妈妈的爱,老师做为一个妈妈都被你们感动了。今天我们学了摇篮曲体裁的歌曲,关于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听几首。

  四、师生再见

  小结:每首歌曲用歌声表达我们和妈妈之间深切的爰,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和父母的愛却是无止境的,回家给妈妈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相信她一定会很感动的。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6

  教学意图:

  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于是借助音乐活动《摇篮曲》。实现这一原则。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运用幼儿已有的哄娃娃经验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轻柔、优美的摇篮曲对娃娃的催眠作用,在反复欣赏摇篮曲的过程中,再创编出抱娃娃的不同动作;同时也使幼儿在哄娃娃、抱娃娃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将关爱他人的情感迁移到各自的娃娃身上。了解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和长辈的呵护、知道娃娃哭了、困了,妈妈有好多哄娃娃的方法——抱一抱、拍一拍、亲一亲等等。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教学准备:

  1、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

  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每人抱一个娃娃,边欣赏乐曲边摇娃娃睡觉,风起了,会给娃娃盖被子,体验父母的辛苦。教学活动在舒缓、优美的乐曲中结束。

  教学反思:

  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象音乐欣赏类型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摇篮曲”中妈妈与孩子的爱抚、关爱等正是小班幼儿特别需要、印象深刻的生活经验。由于小班的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很敏感,常常会有孩子想家,想爸爸、妈妈。幼儿认知、情感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活动中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更能理解音乐性质、乐意表现音乐。在欣赏《摇篮曲》时,他们不仅能用安静柔和的嗓声演唱,而且能用动作表示对娃娃的关心:有的幼儿做拍娃娃的动作;有的幼儿做摇摇篮的动作;还有的幼儿做轻抚娃娃的动作,体现了美好的情感。这种生活经验的自然整合,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积极丰富的情感是幼儿终身收益、也是他们当前非常需要满足与发展的内容之一。

  活动中创设了哄宝宝睡觉的场景。通过游戏,满足幼儿各种情感的需要与发展。如让幼儿扮演妈妈、爸爸。这样在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性质的同时,满足了幼儿非常想要模仿成人这类情感的需求。活动给予孩子的并非只是一首能哄宝宝睡觉的摇篮曲,更是一首让每样事物都入睡的舒缓、安静、优美的摇篮曲。这才是摇篮曲欣赏的更高价值。

  不足之处: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一次活动的成功,并不代表了全部,要让孩子们真正有发展,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生活感受、艺术感受,教师有责任在天长日久的日常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让这种爱的教育价值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延续和升华。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教学,了解舒伯特的生平。

  2、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表现歌曲安静、温暖、甜美的意境,感受母爱的温暖。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摇篮曲》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2、用自然、甜美的`音色准确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用具、钢琴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情绪: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介绍舒伯特的故乡。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将到欧洲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奥地利的音乐之城——维也纳。

  2、学生观看课件,了解维也纳及金色大厅。

  二、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1、观看课件——少年舒伯特

  师:在维出纳,诞生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

  2、学生观看课件,读一读,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师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三、学习歌曲,感受体验:

  1、教师讲述舒伯特创作摇篮曲的故事:舒柏特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

  一天,大作曲家舒伯特饿得昏头昏脑,但他身无分文。他试着走进了维也纳的一家饭馆。进去后,他四处张望,希望能看见一个朋友,他的眼光无意中落到桌子卜的一张报纸上,那上面有一首小诗。他看了看,在饭馆里来回走了几趟,为那首小诗谱上了乐曲,他把乐曲交给了饭馆老板,换了一份土豆烧牛肉。三十年以后,巴黎的一家商行将这份手稿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舒伯特《摇篮曲》。

  2、学习歌词: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师:读起这首小诗,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夜幕降临的时候,深兰色的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耳边传来妈妈动听的歌声。

  教师弹唱歌曲请学生欣赏。

  师:听了这首《摇篮曲》你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对歌曲情绪、速度、力度的感受。

  师小结: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4、学生再次聆听,跟琴哼唱歌谱。

  5、学唱歌曲,启发感情。

  6、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请生做表演唱,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四、品味亲情,回报感恩

  师:听了同学们演唱,我感受到了你们与妈妈之间深厚的爱。为了我们的成长,妈妈付出了许多。妈妈的恩情象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们,我们要感谢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表达对妈妈感谢的?

  学生用简短的话讲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回味母爱:

  师小结:在妈妈的呵护下我们健康地成长着,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我们的妈妈,回报我们的家人。让我们唱着音乐家舒伯特的摇篮曲,再次回味一下那浓浓的母爱吧!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聆听《摇篮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印度歌曲《摇蓝曲》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印度摇篮曲教案教后记。

  2、情感目标: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印度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印度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培养对印度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

  1.背景资料--印度音乐

  印度是世界上人种、宗教、文化和音乐方面种类最为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音乐受波斯、希腊、蒙古、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外来影响与印度原有文化相融合,形成完整、独特的印度音乐文化。印度音乐,尤其是印度古典音乐与宗教、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印度音乐有其特点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和乐队、演唱方法和表演方式。"拉格"和"塔拉"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是一种旋律的程式、框架。"塔拉"是印度音乐复杂节奏节拍体系的总称。印度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形成种类繁多的装饰性乐句和装饰音体系,音乐进行多曲线形、波浪式和螺旋式而很少直线式。印度音乐还有独特的器乐体系。印度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多为歌舞形式。

  2.歌曲简介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印度电影音乐吸收了印度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素材,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和《大篷车》、《奴里》中的插曲等。

  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故事情节:忠厚朴实的农民夫妇向波和芭罗以及他们的儿子,依靠两亩地为生,但财主霸占了这仅有的两亩地。失去生活来源的向波带着儿子到加尔各答谋生,历尽苦难,幼小的孩子偷偷地以擦皮鞋赚钱,最终没能摆脱苦难的噩运。《摇蓝曲》是影片里贫苦农民向波的妻子芭罗接到丈夫从加尔各答奇来的信,但是她不识字,就去找雇她做帮佣的女主人,请她读信,当她走近主人家时,女主人正对着自己的婴儿唱着这首摇蓝曲。歌曲宁静平和,带有祈祷式的音调,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表达了盼望生活安宁的愿望,教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印度摇篮曲教案教后记》。曲调具有摇蓝曲的共同特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用印度民族乐器伴奏。这里我们听到的是电影中用原文演唱的录音。

  印度影片《两亩地》,属于印度电影中较少见的批判现实主义佳作。该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我国公映。

  3.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蓝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以及波浪式、螺旋式的旋律进行,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如"拉格"和"塔拉"体系基础之上的,现在用我们的记谱法并进行音乐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乐谱和分析仅供参考。

  歌曲记谱为D大调,可以认为是a多里亚调,用7/8拍子即3拍+4拍,速度缓慢。曲式结构特点是,重复句的多次反复出现。这个多次反复出现的乐句旋律进行平缓,在五度范围内进行,给人以恬静的感觉。

  全曲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24小节,经短小的过门后,从第26小节到结束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视为由A+过门+A+A+B+A,由五个乐句构成。

  A句从第1-4小节,歌词为"安睡,宝贝,快快呀安睡。")。

  B句第15-20小节,歌词为"天上小星星,烁烁闪光辉,甜蜜的梦催着你入睡")也可以把过门前的A句视为歌曲的一个引子。

  第二部分,可视为结构,第二部分重复一次反复时省去过门,由四个乐句构成。

  C句第26-32小节,歌词为"梦神来回"和"是我心肝")。

  B句第32-37小节,歌词为"花园多宁静"和"你使我快乐")。

  A句第38小节到结束。

  由此可见,全曲共九个乐句中,A句共反复了6次,给人以深刻印象。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摇篮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情绪。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了解印度民族音乐的特点,其旋律特色的音响效果,对于歌曲内容的了解比较简单,所以在聆听和模仿上多花点时间。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师弹琴向生问好生听琴向师问好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二、聆听歌曲《摇篮曲》

  1、师介绍歌曲背景。

  2、播放歌曲范唱。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师生小结。

  1、听歌曲背景简介。

  2、聆听歌曲范唱,感受体验歌曲情绪。

  3、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

  《摇篮曲》是一首有印度民族风格的摇篮曲。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丰富的装饰音,给人以深情、婉转、缠绵的感受。

  三、下课。师弹琴向生再见生听琴向师再见。情感交流

  教后记:以前我们听过舒柏特和我们国家的《摇篮曲》,风格各异。但是这首歌曲的民族特色十分浓厚,因为印度特有的歌曲旋律让人很难忘,所以学生很感兴趣。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9

  课题:《摇篮曲》

  教具:钢琴、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歌曲的表演情绪

  2、了解摇篮曲

  3、了解欧洲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1、体会摇篮曲温柔的曲风

  2、掌握f大调

  课型:综合活动课

  教学方法:启发提示式、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问好

  2、发声

  二、导课

  同学们,我们小的时候,最幸福的不过是在妈妈的怀里,听着优美的摇篮曲甜甜的入睡了,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妈妈嘴里哼唱的摇篮曲而已,同学们,你们听过的、了解的、熟悉的摇篮曲有几首?--------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摇篮曲》,看看勃拉姆斯用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三、进入新课

  介绍作者: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德国作曲家。13岁就为生活而奔波。20岁到各地演出,结识了李斯特、舒曼等艺术家。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1862年,他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勃拉姆斯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其中,有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及管弦乐曲等。

  1、学习f大调

  2、节奏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在琴上弹奏,学生模仿节奏型,可自创。

  3、视唱

  4、范唱(多媒体)

  5、唱谱

  6、读词有感情的朗读

  7、再次收听范唱(带问题)

  -----------用怎样的情绪和速度来演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8、完整唱完全曲用富有弹性的、温柔的声音演唱--------解决重点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通过本课,我们了解了摇篮曲的演唱情绪与方法,体会到了勃拉姆斯这首摇篮曲的风格,我们被勃拉姆斯所做的这首细腻的歌曲所打动,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回去后,大家可以查找还有多少首摇篮曲,不妨找出来做做比较,看看他们的曲风有什么不同。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10

  北碚区中山路小学  孙 莉

  教材分析:《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由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突出了摇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小小的对比,使歌曲洋溢着母亲对孩子无限温存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

  2、指导学生用柔和、甜美的音色和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柔情真挚的爱,培养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情感。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演绎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 能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

  教师准备:有关舒伯特音乐作品CD光盘《摇篮曲》

  学生准备:了解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故事

  教学方法:体验法,交流法、听唱法、对比法

  教学思路:以《摇篮曲》为本课中心,以音乐家舒伯特的故事为导火线,围绕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主线,在听,唱,看,演中从音乐,戏剧、美术中感受,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人文完美的结合渗透,体验大师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共鸣,激发情感,释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谈母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有关摇篮曲的图片,回忆自己的童年

  3、想象为图画选择音乐应该是怎样的?(速度、力度、情趣)

  3、引出《摇篮曲》这种体裁

  ――哄孩子入睡演唱的歌曲叫作摇篮曲

  4、故事一盘土豆激发情感,走进舒伯特

  师:“下面要听到的歌曲就是一位伟大音乐家在菜单上写下的一首摇篮曲,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奥地利誉为天才作曲家舒伯特。

  二、学习歌曲《摇篮曲》

  1、欣赏大师作品《摇篮曲》感受情绪、速度、力度

  2、采用听唱法哼唱歌曲,想象入睡的情景

  3、观察旋律特点,发现重复句,了解曲式结构

  4、难点突破:(采用的方法:体验式)

  A、                感受摇篮“摇的的感觉”对比不带附点和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B、                 装饰音的演唱(“快”字的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心情怎么样?装饰音演唱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启发学生边演边唱,边体验!

  三、歌曲处理,情感体验

  1、再次聆听,想象歌曲意境(谈谈想到了什么?)生生交流,情感碰撞

  体会母亲的情感

  2、探讨在声音、力度、速度以及包涵的情感的处理(自主发言)

  创造情境体验情感 ,对比感受,在试验中找寻美感。

  要让小宝宝入睡声音应该怎么样?力度是强还是柔?速度?演唱时妈妈的心情和内心的情感?(结合大师的要抒发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四、创设情境,戏剧演绎

  1、即兴创作表演母爱的情境(大胆表现)

  2、生生,师生评价

  五、深化拓展,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摇篮曲》

  1、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摇篮曲(合唱、小提琴,男女声重唱等)

  2、谈谈自己的感受,跟自己演唱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带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总结摇篮曲的风格

  师: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们愿意去听,还可以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以及美的存在。

  六、释放情感

  1、学生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师:通过你们的欣赏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大师事迹延伸:深入大师的情感世界体验母爱并介绍“歌曲之王”伯特的其他伟大著作和对生活的态度

  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结束。

  七、课后延伸——进一步走进舒伯特的情感世界

  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创作灵感等方面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11

  一、教学理念

  1、以音乐新课标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歌曲学唱、歌曲赏析和拓展欣赏其他摇篮曲、寻找身边的摇篮曲的环节将音乐知识、演唱技巧、歌曲处理等知识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2、本以“自主学习、参与合作、创新拓展”的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参与合作体验,设计分组合作竞争学习发挥了“生为主,师为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以“情感教育实现审美教育”的理念,用音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点燃学生

  情感的火花,因此本节课以“情”贯穿渲染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走进音乐世界》第八册第二单元“妈妈的歌”的其中的《摇篮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本单元围绕“妈妈的歌”为主题安排教学,情感目标侧重于亲情教育,体验和感受母爱的真诚、无私和伟大。而舒伯特的《摇篮曲》是一首旋律优美委婉动听,像似一首音诗,轻柔和充满爱抚的音调让人们体味出母爱的伟大,唤起人们对幼年美好的回忆,全曲只有四句,短小精致,其中第二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

  三、学情分析

  音乐素质:本校本级学生音乐素质较好,有一半学生是学校合唱队的。学生对音乐学习有很好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另外学生的音乐技能上基础较好,有较强的音乐视唱、模唱、赏析、表现能力,并且有较强的参与合作精神,思维比较活跃。

  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与母亲有深厚的感情,但因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学生有感恩的心态理解、体恤养育自己的父母。个别学生因父母离异对母爱体验不深。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2、技能目标:a、能够用高位混和的声音圆润柔和地演唱《摇篮曲》。

  b、通过歌曲学唱、歌曲赏析和拓展欣赏其他摇篮曲、寻找身边的摇篮曲的教学,学生能理解摇篮曲的基本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学唱、歌曲赏析和拓展欣赏其他摇篮曲,体验母爱的真诚、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并进行感恩教育。

  五、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理解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学唱歌曲时,能引导学生连贯自如圆润地演唱好前倚音和圆滑音。

  2、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分析摇篮曲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特点。

  七、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谈话法、引导、分析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讨论谈话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尝试练习法、表演学习法、欣赏法,发现法。

  八、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钢琴、油彩棒、相同大小卡纸若干

  九、教学过程及设计策略

  情景创设,引入教学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的美丽安静,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妈妈摇着宝宝睡觉的画面,同时播放音乐。

  2、组织谈话,引入教学

  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每天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尤其在我们小的时候,连睡觉都唱着歌、伴我们进入梦乡。今天我们就学习和妈妈的爱有联系的音乐体裁—摇篮曲。

  设问激趣,引导探索

  1、师:在你们的想象中摇篮曲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引导探索。

  师:如果你们是小小的作曲家,你们认为妈妈唱给宝宝睡觉时听的摇篮曲的旋律、速度、力度是怎样的?

  3、教师评价肯定学生讨论结果,并板书讨论结果。

  4、教师总结讲解摇篮曲的发展。

  师: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的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音乐体裁。摇篮曲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它的旋律、力度、速度、节奏有什么特点?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教唱歌曲,体验感受《摇篮曲》

  1、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旋律、速度、力度、节奏。

  师:音乐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你认为歌曲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

  2、介绍作曲家—舒伯特及创作《摇篮曲》的背景故事。

  a、 学生打开书本第11页阅读舒伯特的生平介绍,并分享收获。

  b、教师用故事的形式简练讲述舒伯特创作《摇篮曲》的背景及《摇篮曲》的艺

  术价值。

  3、教师范唱,学生闭眼静听想象妈妈唱摇篮曲的情景。进一步感受旋律、速度、力度、节奏。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轻声、高位、按节奏朗读歌词。(模仿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感觉朗读。)

  5、学生跟钢琴用lu哼唱歌曲的旋律,并随节奏摇晃身体。

  6、学生跟钢琴轻声视唱旋律。指出不足,指出加以练习。

  7、引导学生跟钢琴轻声高位学唱歌词。

  a、完整跟琴学唱。

  b、分句学唱,解决难点:前倚音和圆滑音

  (1)教师示范讲解。(2)教师指导练习。(3)旋律歌词相结合分句教学。

  8、完整有感情地练唱歌曲。

  9、教师总结评价学习情况

  、进一步赏析歌曲、分组学习探究,参与合作竟争。

  1、创设分组学习探究比赛的氛围

  2、教师交待分组学习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分组练拍课本第11页的节奏,感受《摇篮曲》前四小节的节奏。并比较没有附点的节奏的感觉。

  b、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卡纸和油画棒准备为音乐的四个乐句画图形。 c、交待内容和要求:一、听音乐将课本乐谱所缺少的音符填入内。

  二、感受有几个乐句?将感受相同的(基本相同的)乐句用

  相同的颜色或图形表示出来。

  d、播放音乐两遍,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汇报。

  e、检查学习效果:跟钢琴唱出所缺少的音符;每组把为音乐的四个乐句画图形的卡纸张贴于黑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已画好乐句的流动乐谱,播放音乐。

  f、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出《摇篮曲》的旋律、情绪、速度、节奏、力度的特点。

  3、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总结板书《摇篮曲》基本特点,与引入教学时学生想象中的摇篮曲的板书进行对比,肯定学生的音乐实践经验。

  、拓展延伸教学——感受其他《摇篮曲》

  1、安静聆听其他摇篮曲。a、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b、莫扎特的《摇篮曲》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分析这二首曲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

  3、教师再次回顾总结摇篮曲的风格特点。

  拓展延伸教学——寻找身边的《摇篮曲》

  1、教师演唱我国摇篮曲——东北名歌《月儿明》,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摇篮曲。

  2、以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忆幼儿时代熟耳的摇篮曲,并请出代表演唱,加以评奖。

  、总结课堂

  1、师:我们今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有哪些?

  2、引导学生说出摇篮曲的情绪、力度、节奏、速度的特点。

  3、进一步渗透感恩情感教育。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欣赏演奏曲《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学习;

  3、感受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播放演奏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歌曲《摇篮曲》,然后随声心里体会歌曲《摇篮曲》。

  4、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听这首歌曲时,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欣赏这首《摇篮曲》。

  三、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四、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A、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B、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

  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

  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五、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六、本课在音乐中结束。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中外两首摇篮曲,感受优美抒情、轻柔安宁的意境体会本课主题“静静的夜”,学习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感受摇篮曲这类体裁的特点。

  用声音动作表现。

  教具准备

  录音、打击乐、各种毛绒玩具及彩笔。

  教学过程

  一、聆听《摇篮曲》—女声独唱

  1、回忆自己小时候妈妈是怎么哄自己睡觉的?

  (生:轻轻唱着歌,拍着我,摇摇篮)

  2、假如你来哄一个小宝宝睡觉,你会怎么做?

  (学一学、做一做—提示摇篮曲的特点)

  3、(师):“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摇篮曲》是不是象我们刚才说的那样?”

  4、初听乐曲,让学生感受摇篮曲的特点,并用语言,动作表现出来。

  5、老师讲解摇篮曲的特点,它具有舒缓、优美、安静、抒情、中速(稍慢)力度稍弱的特点。

  6、复听乐曲,并用动作表现了歌曲的情境。

  7、用线条表示出歌曲的情绪

  (师):“刚才我们听的是一首德国作曲家他作的摇篮曲,你们想知道中国的妈妈怎样哄宝宝睡觉吗?嘘—你听……”

  二、聆听并表演《小宝宝睡着了》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并随音乐轻拍节拍。

  2、对歌曲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情绪、力度、速度……)最后确定是属于摇篮曲。

  (师):“下在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小宝宝睡着了》。”

  3、老师有表情的范唱歌曲,学生仔细听,歌词中都写了些什么?

  4、用听唱法,分乐句,学习歌曲的演唱。

  5、在教唱的过程中,提示学生要演唱得连贯、轻柔、唱准音高(老师要随时纠正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不足)。

  6、随老师的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边唱边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

  7、分为4个小组,讨论一下结尾应怎样唱更好听(提示小宝宝渐渐的睡着了)。

  8、展示自己设计的结尾(渐慢、渐弱),并进行表演。

  9、自己设计为歌曲加入打击乐伴奏(自己讨论应怎样敲才符合歌曲情绪)。

  10、出示教具—毛绒玩具,分组进行歌曲表演,

  I唱II

  演III敲

  11、(师):“刚才我们用线条表示出了摇篮曲的情绪,低温否可以为这种体裁的音乐选择一下合适的颜色(浅色)—感觉柔和的。”

  12、师生共同表演《摇篮曲》一课外的:老师唱—妈

  学生演—宝

  共同感受摇篮曲的意境。

  课堂小结:

  小结教学内容及学习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