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
范文 |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精选12篇)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1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①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 )____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一)语段点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用课文原话填空。2.翻译划波浪线的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4.本文选自《________》,是__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答问的著作。(二)迁移过关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注]①管仲、隰(xí)明: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下便有水。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①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春往冬返,迷途失道。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jǔ 通“举”,选出来 ②fèn 职分、职守 ③wù 憎恶、憎恨 ④xiǎn 少 2.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3.对偶 排比 4.礼记·礼运 儒 战国 秦汉 (二)1.①讨伐 ②山南 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3.老马识途 提示:(二)1.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意,首先我们应对所释之词各项意义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加以选择。“伐”有讨伐、砍伐之意,“阳”有山南水北之意,故本题作“讨伐”,“山南”解。2.翻译须注意几点:词语语意上的特殊性(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的活用,通假字等),句子的语序(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当然更多的句子是很普通的。3.这是考查我们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由古文推断成语多从内容出发,以抓中心、人物特征、事物本质为主。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2语言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大道之行—— (2)选贤与能—— (3)讲信修睦—— (4)不独亲其亲—— (5)使老有所终—— (6)男有分,女有归—— (7)不必藏于己—— (8)谋闭而不兴—— (9)外户而不闭 (10)是谓大同—— 2.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音。 (1)选贤与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 __________通__________,读__________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写出与加点词词义相同的成语。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 (3)讲信修睦—— 5.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6. 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1)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2)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 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不独子其子—— (2)壮有所用—— (3)矜、寡、孤、独、废疾者 (4)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外户而不闭—— (8)是谓大同—— 8. 指出文中加点词统领的句子。 (1)故 (2)是故 9.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简答。 (1)课文采用的是什么结构形式? (2)课文说明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课外选读 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0焉。 (司马光) 【注释】①晒(shen3)微笑。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轻徭薄赋 (6)安用重法邪 (7)自是数年之后 (8)路不拾遗 13.回答下列问题。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 (3)“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4)“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5)“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课文中哪个句子? 思考探究 14.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3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正确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是怎么样的社会。 3、比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更深掌握大同社会的性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样?(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人对社会提出了构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__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内容 1、默读,疏通字词 (1)通假字:与、矜、 (2)古今异意:孤独(古:两个词。孤是幼而无父的人,独是老而无子的人。今:一个词。独自一个人,孤单。) 乱:古——造反。今——杂乱,无秩序。 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闭、为 (二)理解课文 1、文章将理想社会称为什么?(大同) 2、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个孤儿生活在大同社会,他的幼年、壮年、老年生活会怎么样?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C、节俭、勤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3、怎样实现大同社会?(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提问并让学生翻译)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老师小结:只有权利属于人民,由德才兼备的人来代替人民使用权利,社会风气良好,才是大同社会。 4、大同社会实现后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全文可分为几层?(然后背诵)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行……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怎样实现和谐社会?(关爱他人、节俭奉献、守信和睦) (四)课堂小结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幸福的生活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背诵、完成北大绿卡。 板书设计: 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安居乐业大同 节俭、勤劳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4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晋代陶渊明也构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主席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确目标: (1)背诵课文 (2)理解意思 (3)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2、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2)“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3)“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4)“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5)“是故”承上作结一顿; (6)“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7)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 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 小组讨论解决。 4、 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 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 同桌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问题探究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 课堂交流) 1、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七、拓展延伸 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话。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当堂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 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在陶渊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了》,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学常识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 种礼仪论著加以编辑而成,共49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词。 2、学生大声朗读,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1、本文最后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举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举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成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明确: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明确:“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的。但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倒退的'主张。这显然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绝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而是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7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 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3、积累文言词语。 4、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 新课 复习提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2、学生背诵课文。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3、检查课下注解: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与,通“举”。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检查学生的口头翻译: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三、布置作业 : 第一、抄写课下注解 第二、练习三 课后记: 在设计上,分层和背诵的环节放在翻译之后,效果就好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学生根据朗读提示就能划分课文层次,但这对于好学生而言尚可,中等以下的学生是达不到的。这堂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出现一点偏差。最后的讨论本是个出彩之处,但时间关系发挥的不够充分。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这个问题设计的不错,学生联系了现实社会,理解了课文内涵,也达到了德育的目标。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8●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9●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规范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所以*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注]正确译文,参考教参p207相关资料。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xx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会的人。 2.略。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10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11一、说教材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中的一篇。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而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郑智华的一首歌《大同世界》引出课题。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而且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和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原文翻译排除字词、句子翻译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假如给学生提供原文翻译,让学生朗读它,并根据刚才的印象推断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背诵《桃花源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两千多年以前古人所谓的大同世界。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三)个体领会,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在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翻译识记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式“由文中的句子,让我想到了。让学生进行赏析。比如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想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想到了陶渊明《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等。(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句段赏析 (1)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全班背诵全文。(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 文章研读 (1)讨论以下问题: 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根据刚才得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又设计了两道发散思维题:1、孔子的“大同”社会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阐述看法,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二个问题是: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象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教师小结,激励学生。 本文也许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理想社会的文献,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康德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一是深邃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的道德良知。”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个理想。让我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大道之行也》评估测试练习 篇12【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