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 20xx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近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千帆竞队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采,他就是——(板书:郑和)

  2、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郑和。(引导学生简介)

  注意:介绍郑和时,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3、4句即可,一定要说自己理解的资料,不能边看材料边说。

  (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他是太监:说明他曾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肩负民族大义,高扬和平风帆踏波远行,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才有学,有勇有谋,官居四品。)

  3、小结: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明朝的这位著名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28年里,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板书:远航)

  4、思考:这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郑和远航的壮举,重点又介绍了哪次远航的经过呢?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作简要交流。

  过渡:看来,通过预习和初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预习生词的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桅杆  珊瑚

  脱缰  撕裂  威胁  身材  瓷器  赠送

  (2)指导学习,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遣  撕  瓷

  (3)小结:这一课这么难写的字同学们都能掌握得很好,看来你们很会学习,老师发现这一课不仅字难写,成语也挺多的,我们来看一看。

  人山人海       浩浩荡荡      雄伟壮观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友好交往      名扬海外    狂风呼啸  

  波峰浪谷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4)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难读的句子、长句子要反复练读。

  (5)汇报读难读的句子、长句、带有成语的句子。

  (6)出示下一屏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是与课文紧密联系但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请自由地读读,根据课文内容猜猜它们的意思,并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学生自由读成语并分类、朗读。)

  过渡:你能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语吗?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哪几个小节详细地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找得很准)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郑和第一次远航分为可以分为三层,请迅速用一道竖线标出来。

  (2)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介绍了什么呢?(作者还简略地写了郑和其他几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他远航的意义和贡献)

  4、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小节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七小节)

  三、布置作业,存疑留韵

  1、抄词

  2、读课文一遍,熟悉课文内容,想象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

  人山人海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友好交往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狂风呼啸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评价: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评价:因为有了体会,这些词语读的可真好。

  2、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梗概?

  二、品读词句,体会中心。

  过渡: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可是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依然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文中有一小节对郑和远航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最后一小节)

  小声读第7小节,思考:你从这一小节中读懂出了什么?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师:顶峰你是怎么理解?郑和远航的哪些方面达到了顶峰?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师:它指的是谁?(郑和远航)也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

  生: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

  师:这是对郑和出使意义的评价。

  生:直到现在,有关国家……

  师:这是对郑和远航,郑和出使总的评价。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直入课题,反馈质疑。 今天让我们学习第 11 课,齐读课题——《郑和远航》(板书) 。 1.交流反馈预习表 字词反馈:读音错误、错字、别字、书写。出示易错字,师范写。 2.出示词语。 码头 范围 派遣 赠送 桅杆 炫耀 撕裂 惊叹不已 鬓发 魁梧 珊瑚 化险为夷

  扶老携幼

  严阵以待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4.提取问题: “郑和远航”既称之为“远航”有多远?(非洲东岸)出示郑和航 海图,行程足足十万余里,海洋环境变幻莫测,险象环生,风暴、暗礁、迷失方 向都可能造成船毁人亡。这么远的航程,即使现代航船也实属不易,郑和又是怎 样做到这一点的?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 句子,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二.交流解疑。 1.学生自由发言,师适时总结。 预设: a.设备先进: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工欲善其事,必先 ( 利其器”先进的装备是必不可少的) b.规模宏大: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 又叫“宝船” 。每艘宝船长 148 米,宽 60 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 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 出示郑和船队图片,文中怎么描写的? 出示: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 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 这些大船又叫 “宝 船” 。每艘宝船长 148 米,宽 60 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 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数字是冷冰冰的,但是把数字放文章语句中,你又有什么感受?(规模、气势) 齐读。读出这种感受。 (郑和出发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c.领导出色:郑和镇定自若,聪明机智。 (风浪之险、海盗之险) d.和平友好:郑和到各国都做了什么?人们有何反应?这和远航成功有什么必 然联系呢? 总结:正是这些原因,才使郑和的船队无往不胜,郑和也出色地完成了远航的使 命,把中国人的友谊洒向了亚非各国,正如文章最后所说: “郑和远航,规模之 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 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

  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 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 洋的故事。(齐读) ” 三.抓点提升 郑和是一名出色的领导者, 也是整个船队的灵魂, 文章却很少正面描写郑和, 课文是怎样塑造郑和这个形象的呢? 1.师出示句子: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 脱缰的野马, 奔腾咆哮。 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面对如此险境, 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 自由读,问:把“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 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这几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风浪越大,越能衬托出郑和镇定自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刻画人物性 格。 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 “狂风为我们呐喊! 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筑起一道人墙。

  —— 《大江保卫战》 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 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 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 “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 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 ——《一夜的工作》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衬托出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3.再次回到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出示: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 要把船只撕裂。 ” 指名读 (音乐起) “狂风怒吼,巨浪翻腾,海水在肆意的炫耀着他的威力! ”读 “浪花似猛兽一般,仿佛要把世间的一切吞噬! ”再读 “滔天的巨浪,大船在颤抖,人们的心也在颤抖! ”齐读 面对此情此景, 如果你是船员中的一员, 你是什么心情?郑和是怎么做的?出示: “郑和总是镇定自若” “总是”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仅仅是第一次远航就如此 凶险,郑和却做了几次? 出示:从 1405 年到 1433 年的 28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 多个国家。 最后一次远航, 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鬓发全白了。 这次航行, 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历经七次的披荆斩棘,28 年的昼夜星驰,9 万里风雨行程,郑和用中国人的 智慧和顽强探索的精神,谱写了世界航海史最华丽的篇章!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 “郑和远航,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 在 1998 年的国际海洋年,郑和被尊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 这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让我们牢牢记住这 个中国人的名字——郑和。牢牢的记住这段不朽历史——郑和远航。 四.拓展延伸

  郑和远航后不几年, 明朝皇帝突然停止了出使西洋, 不再允许任何海外贸易, 关闭了一切通商口岸。中国失去了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最佳时机。这其中又有什么 原因呢? 推荐《1421:中国发现新世界》 《明朝那些事儿》 ,将本节课的收获写在预习 表收获栏里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84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南通市跃龙桥小学  李春宝

  设计理念

  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说”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激趣质疑

  过渡,出示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一段描述。(有关说明郑和远航意义的文字)

  1、读了这段简洁的描述,关于郑和远航,你最想具体了解些什么呢?(教师相机帮助总结)

  2、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好好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三、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一)规模之大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学习“宝船”这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宝船“特别雄伟壮观”并读好)

  3、引读总结

  在郑和的船队中,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艘,再加上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整个船队共有船只200多艘,随行人员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等,共两万七千多人,船队规模真是宏大呀!

  (二)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师生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资料。

  2、出示“航海图”,帮助理解“范围之大”,并为后文理解“战胜更多凶险”作铺垫。

  3、齐读第6小节

  四、汇报交流第二问题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帮助

  (1)“风浪险恶”

  体验、感悟、诵读

  (2)郑和的船队是怎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

  (3)想象远航中的其它凶险和困难

  追问“这些凶险,郑和事先考虑到了吗?

  五、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齐读第4小节

  六、总结课文

  1、总结

  2、齐读第7小节

  3、面对郑和雕像,你想要跟他说了什么呢?

  七、布置作业

  1、以郑和身份写一篇 《航海日志》

  2、推荐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

  达到顶峰

  26、郑和远航  顽强探索  民族的骄傲

  促进交流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材简介:

  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二、 目标预设:

  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自主探究。本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录象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充分领略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设计思路: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

  点拨指导           →           自主探究

  ↓ ↓

  点评疏理           →           交流汇报

  ↓ ↓

  设计应用           →           训练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认识到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启发质疑

  1、 读新词:

  派遣   身材魁梧   健步     抱拳     浩浩荡荡

  赠送   扶老携幼   瓷器     珊瑚     惊叹不已

  呼啸   奔腾咆哮   撕咧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2、 这些新词每组都描绘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的一个场景,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 大家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呢?(播放郑和远航的录象片段)

  4、 引导质疑:这节课,你最想知道有关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激发质疑,整理归纳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为“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选择、认真研读

  1、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段,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认真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a“扬帆启航”

  (1)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整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雄伟壮观)

  (2)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扬帆启航时的壮观场面?

  a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无数”体会场面的壮观,并随时指导朗读。)

  b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大船的雄伟壮观,并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宝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 在这部分中,郑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齐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交流(威武雄健)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大家想想,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船队)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再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帘的还有什么?(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再读,读出威武雄健。

  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吉凶未卜)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就这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威武、自信、决心、庄严)

  全班齐读

  b“友好交往”

  出示: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案背景

  教学对象:五年级小学生 

  学科:小学语文

  课时:第1课时

  二、教学课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  第11课  郑和远航

  三、教材分析:

  《郑和远航》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四、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三题。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良好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网上浏览法: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2、成功激励法:在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后,引导其他学生评议、激励。

  3、朗读指导法:学生任意选择课文段落朗读,通过练习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合作学习法:利用对话窗口,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开展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抓住趣味点,引入新课题:

  1.请问同学们:你知道哪些世界著名的航海家?百度搜索:

  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pn=61

  其中1492年发现新大陆---美洲的航海家是谁?从亚洲的中国出发,远航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的航海家又是谁?

  2.引入课题: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写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家的。

  板书课题:11、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5.补充介绍郑和的资料:(投影显示)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解除障碍点,顺畅阅读:

  (一)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派遣    魁梧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瓷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词语,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2. 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扬帆远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二)朗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和齐读相结合。

  1.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二)再读课文,思考: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四、精选课文段落,品读感悟真谛: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在书上圈圈画画。

  2.交流:(人多、分工明确、“宝船”)

  出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船大:引导从数字体会宝船的大(与学校操场相比较,想象宝船的“雄伟壮观”,通过朗读读出)

  先进:配备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宝船上装载着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珍贵物品。)

  组织严密、配套科学:(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观看一些船队的图片:百度搜索

  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pn=61

  3.此时的郑和,站在指挥船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读第三小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用成语来形容。

  4.郑和的决心、信心、勇气都凝聚在了两个字上——“启航”!谁来读出郑和的雄心壮志!

  5.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回到当时,和郑和一起扬帆起航!(观看启航的视频)

  百度搜索:

  你的心情怎样?好,拿起书,把你的感情全投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第三小节。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预习导航:

  1.熟读课文。2.收集郑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

  3.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课文第七自然段给予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出示第七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你也来当个小小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    )的远航。

  二、细读研讨,走进课本:

  (一)总结“友好交往”,感受中国魅力:

  1.刚才同学们还说到,这是一次“友好之旅”,友好在哪儿呢?默读第四小节,看看又哪些画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他们会说些什么?

  2.交流:你看到了哪个画面,有感情的读一读。

  欢迎:如果你是各国君臣,你会怎样欢迎郑和的船队?

  惊叹:如果你是当地的老百姓,你会怎样赞叹郑和的船队?

  互赠礼品:观图,中国的丝绸、瓷器

  百度搜索:

  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3.补充材料: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4.小结:郑和远航的目的是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友好之旅。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 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 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 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 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 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 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   ②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a、 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 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前几天,老师请季钰姗测量了一下我们教师的长与宽。请季钰姗来告诉大家这所教室的长与宽。(宽7米,长9米)150米就是相当于9个教室这么宽。

  3、“穿上有9根 ————23百人驾驶“

  4、“60多艘——

  同学们,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透过这些宝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依然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的来 介绍一下这支船队。(齐读第二小节)

  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规模的船队。真让人叹服呀!让我们再次骄傲的说:(出于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指说)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呀,你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3、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4)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5)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首小诗。(屏显)师配乐朗诵“天记得你,海记得你;山唱着你,海唱着你。七下西洋美名扬,六百春秋长流芳。”

  3、相信大家有比老师更好的方式,更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4、交流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五、作业。

  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六、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学本课生字,准确理解“派遣”“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到详略合宜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       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2、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郑和第一远航的宏大场面。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映示相关文字的课件;有关郑和远航的情景教学视频。

  教学建议:2课时

  第1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上节课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作者给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你找到了吗?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1)出示最后一小节,大家一起读!

  (2)郑和一共进行了7次远航,但课文有没有每一次都写?对,课文只具体的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这是写作文的一种技巧,叫做——详略得当(学生),虽然只具体的写了一次,但从这一次远航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今天,我们就着重学习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也来做个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    )的远航。

  二、学习规模大。

  (1)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的苏州府刘家港码头,请同学快速的读1—3自然段,试着填空,并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

  预设1:“苏州” ……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随行的有水手……,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送行的人山人海,随行的人也是数不胜数,而且各类人才都有,可见规模不是一般的宏大。

  你能把人山人海的感觉读出来吗?

  预设2“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三个教学楼叠起来的高,五个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六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预设3:六十多艘这样的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船只随行吗?(学生:有。)他们的分工还很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引导学生说)“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战船”……总共——“两百多艘”。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3)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此时郑和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学生想象练说。)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郑和的威武雄健。

  (4)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过渡:大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依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三、学习友好交往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

  预设: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请你们谈谈是如何友好交往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3)小结: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就与当地群众互赠礼物,商品交易,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难怪作者说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我们这部分叫做——友好交往。(出示:友好交往的图片)

  四、学习战胜凶险:

  (1)出示:第五自然段,这次航行是怎样的航行?

  (2)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

  (3)交流(风浪,海盗)

  a、风浪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险恶)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这段话。

  b、海盗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这就叫“智擒海盗”。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分别是:“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试着根据小标题来熟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指名复述自己认为熟悉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师生评价。

  4、课后,大家可以把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朋友、家人听。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板书设计:11、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启航  (详)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3)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浏览专题网站,理解和感悟郑和及其远航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识重点: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能力重点: 网络环境下学会学习。

  情感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探索郑和远航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交互的能力。

  技术难点: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体系的形成。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构建《走近郑和专题学习网站》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过程]

  一、温故探新,唤起回忆。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生接答:郑和),去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生读课题:郑和远航),相信你会收获得更多。

  二、紧扣中心,潜心会文。

  1.师引:600多年前,郑和远航这一创举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即使在今天,也是举世瞩目的壮举。书中对他的航海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一句!(学生自读)

  *在指名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中心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引导生齐读这句话。

  *引问: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从这个词你读明白了什么?(郑和远航独一无二) 2.过渡:课文哪些地方告诉我们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和“范围之广”

  呢?让我们走入课文,读读划划,然后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自悟,师巡视点拔。

  4.读书交流活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组织、引导和点拔。为方便备课,按序书写。

  (1)学生体会“规模之大”。

  *预设①媒体显示句子:“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师引问:透过“人山人海”“彩旗招展”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耳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描绘,体会场面的壮观热烈)

  *预设②媒体显示句子:“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引:这里写出了什么?(人数多、准备充分)

  *预设③媒体显示句子,数字均为红色:“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引导生齐读这些红色的数字,想象:我们的这幢教学楼长58米,宽10米,宝船约有两幢教学楼这么长,六座教学楼并排在一起那么宽,你感受到了什么,用哪个词来形容?(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再媒体出示图片直观感受,情感激扬:这可是在600百多前的明朝呀,你有什么感受?(自豪)然后引导感情朗读:谁来自豪地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个别读,再齐读。再引导:除了这些宝船,还有什么?引生回答后师接引: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生读“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师引:足见它规模之大啊!(板书:规模大)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师引: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2)学生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过渡:那郑和远航的时间多久呢?谁接着交流?

  *预设④媒体出示第六自然段。引问: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的远航,发生在600多年的中国明代,你有什么感受?(板书:时间久)朗读引导:真是史无前例,令人赞叹!让我们赞叹地读读这节!

  *预设⑤再读这节,除了时间久,你还能读出远航的什么?(相机板书:范围之广)师引:郑和究竟到了哪些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媒体,介绍郑的的航海路线及所到的国家。朗读引导:看了这些,你心中升起一股什么情?(敬佩)让我们怀着敬佩之情来读这节!

  *预设⑥师引: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的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这节!

  5.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再次来读这句话时,相信,此刻的你心中感受一定更深了!媒体出示开头的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引生朗读体会。

  三、品味意义,感受形象。

  1.过渡:郑和的七次远航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引生回答。(相机板书:友好往来,顽强探索。)

  2.师引: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请看!音像图播放第四自然段文字,引生具体感受友好交往情景。

  (1)预设⑦认真读读第四节,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船队的受欢迎?请学生圈圈画画再进行交流,相机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的词语意思。

  (2)朗读小结:师引:郑和下西洋确实——出示句子让生接读“促进了我国与……友好住来……下西洋的故事。”

  3.师引:郑和的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引生回答,相机板书:凶险。

  (1)引生默读第五节,遇到哪些风险?用“——”划出写风险的句子。

  (2)指名交流,预设⑧哪些词表现了风浪的险恶?生活中你看到过吗?你能读出这种险恶吗?指一生读,引导: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会想起哪些词?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你会怎么样?郑和呢?引生回答,什么叫 “化险为夷”?从中看出什么来?引导生感受郑和的胆识与才干。

  预设⑨从对抗海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郑和的什么?(机智、勇敢、善于用兵)

  (3)师动情小结:是的,在漫漫的航途中,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它表现了——引生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师动情总结: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郑和远航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探索精神,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架起了与亚非许多国家的友谊桥梁,也正因为如此,它被载入了史册,流传不息。

  2.媒体出示郑和图象,引:面对这位历史英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让我们自豪地来读读课文的第七节,体会郑和远航的非凡意义和影响。

《郑和远航》优秀教学设计 篇12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陵口中心校   束东华

  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层、概括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郑重和远航》这篇课文,知道了郑和共有几次远航?(7次)而课文重点写了几次远航?(第一次)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学生说说。

  师:郑和第一次远航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二、默读第1—5自然段,按要求分层。

  多媒体出示分层提示: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部分分为三层。

  学生默读,分层。

  组织交流。

  师:下面就让我们与郑和一起“扬帆起航”。

  三、学习“扬帆起航”部分。

  1、自读1—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在书中注一注、写一写,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反馈。

  ①当时场面的壮观。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进一步感悟并练习朗读;

  ②为什么叫“宝船”?投影宝船图,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练习感情朗读。

  ③郑和威武雄健,充满自信。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指导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四、学习“友好交往”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加以体会;概括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2、多媒体出示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路线图,简单介绍一下第一次远航所到的国家,具体感受远航的“远”。

  3、交流自学情况。

  边概括,边找出有关语句,抓住重点词体会船队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练习感情朗读,要求读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4、选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表演。

  分小组活动,选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表现出当时友好热情的场面。

  小组表演、评议。

  师:船队在航行中,与各国人民开展了友好交往,同时也充满了艰险。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五、学习“战胜凶险”部分。

  1、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问题,找出有关语句练习感情朗读。

  2、交流、反馈。

  ①郑和率领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

  师: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有关语句。

  ②郑和是怎样战胜这些凶险的?

  师: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六、作业:

  收集、阅读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板书:

  26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拜见国王      观看宝船

  第一次      友好交往

  交换特产      互赠礼物

  战胜凶险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