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草原》教案汇编
范文

《草原》教案汇编(通用13篇)

《草原》教案汇编 篇1

  教学内容:

  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及相关音乐活动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认知目标:能用自豪、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三、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音乐美的才能和合作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

  歌曲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一起玩〈点名游戏〉

  二、创设情境

  1、过渡谈话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接下来,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舞蹈,请你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生:……

  师:你们想不想学学?(跟师学动作)

  2、表演〈我是草原小骑兵〉伴奏

  师:现在我们配上音乐跳一段好吗?

  3、师:说起蒙古,会让你想到什么?

  生:……

  3、发声练习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了蒙古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看,准备好,我们出发喽!瞧,我们到了(媒体展示大草原画面),哒哒 哒哒 哒(师模拟马蹄声从弱到强),这是什么声音啊?

  生:……

  师:原来有马儿正向我们跑来。谁能来模仿马蹄声?(个别)现在请你们随着琴的音高来模仿。(师指导字要唱的清晰、带上唱歌的状态)

  1 1 1 1 1 1 1 1 — ……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三、学唱歌曲

  1、师: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马终于走近我们了,你们听,还传来了小牧民的歌声呢!

  2、听录音范唱

  师:听了小牧民的演唱,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

  3、复听歌曲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再来欣赏一次。

  4、朗读歌词

  师:谁来按节奏朗读一遍歌词?

  生:个别读(其他同学拍节奏)

  不准的地方可请会读的同学纠正

  师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第二遍加上感情轻快地朗读)

  5、用la轻声跟琴学唱

  6、带上歌词轻声地演唱

  7、解决问题(用对比法)

  师:你们演唱觉得有困难吗?(可请其他同学帮忙)注意休止的地方

  分句练唱

  8、完整随琴演唱

  9、师生接龙演唱

  (提醒分句)

  10、歌曲处理(原速演唱)

  师:现在要考考你们的耳朵灵不灵了?你们听老师唱,哪一种演唱更能表现小牧民开心的心情?

  生:第二遍

  师: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这种自豪、欢快的心情来演唱。有信心吗?

  11、完整演唱

  12、随录音伴奏演唱

  四、创编活动(分打击乐、演唱、表演表现歌曲)

  (一)创设情境

  1、师:你们唱得真好听,今天呀牧民们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媒体展示:骑马、射箭、摔跤挤奶图片) 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呢?

  2、师:那就得学会蒙古族人会做的事。你们看,在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想一想,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

  挤奶 摔跤 射箭 骑马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刷 刷 刷 刷

  嘿— 嗖嗖 嗖—

  3、节奏模拟

  (分组模拟)

  (二)分组排练

  师:下面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吧!我们排练一个节目为他们助兴,怎么样?(分配任务)

  (三)创作表演

  1、第一编表演

  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2、互相评价

  3、再次表演

  六、小结、下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一起唱唱、跳跳、动动,你快乐吗?

  生:快乐!

  师:这些都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乐。

《草原》教案汇编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走进西部这个专题研究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渲、勒”两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情感目标:

  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导言,板书课题:

  草原

  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2、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⑴ 带拼音开火开读。

  ⑵ 去拼音指名领读。

  3、指导写字:

  ⑴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⑵ 学生仿写。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自由读文,把自己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品悟:

  ⑴ 汇报。

  ⑵ 朗读指导:

  ① 出示草原美景图,教师配乐范读。

  ② 指名配乐读。

  四、拓展延伸

  看一组草原被破坏的图,与草原的美景对比谈谈感受。

  五、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草 原

  风光美

  人情美

  草原风情画

《草原》教案汇编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认识草原的民族风俗,感受草原风光的美。

  2、在学习观察中了解草原的特点,会根据所观察的图片给草原上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精湛、博大。

  2、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达美好的记忆。

  3、通过观察了解,认识草原的民族风俗,感受草原风光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同学们见过草原吗?一般在什么时候能够看见草原牛羊?有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兴趣?我们一起来了解草原。

  2、学生模仿牛羊的叫声,增强课堂气氛。

  二、根据图片引导学生体验草原牛羊壮的场面。

  1、草原它的突出的颜色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牛羊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3、讨论草原的绘画方法,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制作方法。

  小结:草原美吗?既然草原那么美,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草原?

  三、指导看图,再次感受草原的魅力

  1、学生自由看图,讨论从图片上获得什么么信息?

  2、感受草原的精彩,从中找出两种以上的基本构图,如圆、长方形等。 3,、抓住事物的主要色彩,为接下来的绘画做铺垫。

  4、颜色的种类:天,蓝色的;云,白色的;草,绿色的。

  四、拓展练习

  1、我们体验了草原的美丽,也初步懂得了其中的意义。下面老师给你

  们准备了一幅画,希望你们独立来完成,学会给图画涂上相应的色彩。

  2、讲解作业,不要求学生画得有多逼真,关键是要动手。对颜色上得

  好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后延伸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谈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草原?更愿意在哪种环境下生活?以此提高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天蓝蓝,草青青,野花遍地,牛羊成群。草原上的牛羊自由自在,多快乐!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绿色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汇编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和图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对蒙古族产生好奇感。乐意随着音乐表演蒙古舞蹈。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蒙古族风情的影像资料。

  2、中国地图一张。

  3、蒙古音乐舞蹈《小小骑兵》。

  活动过程:

  1、播放蒙古族影像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⑴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吗?

  ⑵他们穿的衣服是怎样的?他们住的房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

  ⑶引导幼儿学习一句蒙语,例如:“你好”。

  2、分段欣赏,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⑴歌曲欣赏。

  ⑵欣赏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⑶了解蒙古包。

  教师: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图片,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⑴教师(出示食物图片):你知道蒙古人喜欢吃什么?认识酥油、奶酪等。

  ⑵教师(出示马头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由什么用?

  ⑶让幼儿欣赏一段马头琴的弹奏的音乐,让幼儿感知马头琴悠扬的琴声。

  4、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⑴教师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并贴上标志。

  ⑵启发并引导讲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师总结。

  5、音乐舞蹈:《蒙古舞》。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学习表演简单的蒙古舞蹈。

《草原》教案汇编 篇5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本文,采取读的方式。

  一、初读,了解美

  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重点,想象美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想象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此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悟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此时有学生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选读,感悟美

  教学热情待客那一段时,当我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四、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草原》教案汇编 篇6

  教学内容: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 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对我国内蒙的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对歌曲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有所了解。b、了解内蒙民歌的演唱特点,在歌曲的演唱中保持气息的连贯、母音的圆润,采用无声换气,一句一口气,保持歌唱状态,咬吐字注意柔和,此歌歌词为“江阳”辙,歌唱的咬字发音时要注意运用横字竖咬、宽韵母窄唱、穿鼻归韵等方法。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业:

  掌握内蒙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草原》教案汇编 篇7

  第一课时

  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

  (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

  (3)结合这一段

《草原》教案汇编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感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2)积累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歌曲,想想这首歌是在歌唱什么?指名反馈,(歌唱美丽的大草原)

  2、大家喜欢草原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3、初读了课文,请你告诉老师,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美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这段描写了草原上的哪几种景物?讨论后回答。

  2、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3、出示课件,对照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比较句子:蓝天下面,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品句,指名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指名读描写野草的句子,品词品句(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课件中相应的画面感受美丽与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品词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出示句子,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指名反馈,相机出示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野花,感受野花的美丽迷人,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然后细细品读句子:文中哪个词写出了花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美?哪个词写了花的味道?

  男女生对读句子后,展开想象:清香单单是花朵的味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5)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4、小结:第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美丽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我们大家试着把这段背诵一次。(老师引导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内默读第四自然段,讨论这段中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又描写了哪些物与人?(小组合作学习)

  2、检查反馈,依次出示课件引导认识文中描写的物与人:雄鹰、百灵鸟、牛羊、小马驹、黄羊以及牧民,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想想因为什么,才使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引导发现:哪句话与它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教师总结说明: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起了承接上下文章内容的作用,叫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叫过渡段。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1、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

  3、拓展:孩子们,你们来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教师点评,激发学生对草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

  4、结语:是的,人与动物和谐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乐。这么美丽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让我们像小牧民一样放声歌唱 ,在歌声中结束这次草原之旅。(播放歌曲:我说草原小牧民)

  【板书设计】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欢腾:人和动物

《草原》教案汇编 篇9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草原恋》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悦耳抒情的音乐声中轻松下来,闭上眼睛,放飞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乐声中向同学们一一深情叙说。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举手,个个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有的同学还准备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告诉大家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在同学们都沉浸在草原的美丽之中时,我把课后作业展示出来。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做作业的兴趣,我布置了三种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道题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积极去探索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才是我们今后要走的正确的道路。

《草原》教案汇编 篇10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草原》教案汇编 篇11

  一、默写。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天的天(              ),空气(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搞个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              ),平地(            ),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                ),走在哪里都想给无边的(          )绣上了(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             )渲染,不用墨线(         )的(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           )。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有想(        )奇丽的(       )。在这境界里,连(        )和(         )都有时候(             ),好像回味着(                       )。

  我们访问的是(              ),汽车(                 ) ,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                 ),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                 )——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向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            ),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的草原热闹起来:(         ),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          ),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二、语句理解。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4)蒙汉情深和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原》教案汇编 篇12

  教材分析: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3.能力目标:通过听、唱、舞、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

  2.在不同形式的表演中快乐的体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难点:唱准并掌握带附点和空拍的节奏:

  ①。 ×○ ×○ ∣ ∣

  ②。 ×。× ∣ × ∣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道具筷子、音乐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大草原

  1.师生问好

  2.师:请听一段音乐(放录音《我从草原来》)师配乐朗诵: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马儿壮,羊儿肥,这里风光好。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就飞到了美丽而辽阔的大草原上,这里有成群的牛羊,这里有美丽的草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草原的魅力吧。

  二、走进草原

  1.听音乐《草原上》欣赏草原风光,并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师:你能看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洁白的毡房、成群的牛羊)

  2.你们能看出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生:蒙古族)

  师:你们真聪明!

  蒙古族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也有一个别称: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都生活在美丽富饶的蒙古大草原上,那里的牧民还会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呢,而且他们还非常的能歌善舞。

  三、学跳筷子舞

  1.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眼中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我看到有些同学似乎有些怀疑,那就让老师当一回小牧民给你们跳一段《筷子舞》吧。

  2.师:刚才我跳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生:喜欢)筷子舞是蒙古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筷子舞。

  3.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舞蹈。

  四、学唱歌曲

  师:欢快的筷子舞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那我们说草原的歌曲是不是也很好听?想不想把这首歌曲也学会呢?(生:想)

  1.播放歌曲,生聆听后师板书课题。

  2.带着问题复听范唱。

  ①是谁在唱歌?(小牧民或草原小牧民)

  ②歌曲的延长情绪是怎样的?(高兴、自豪、开心、骄傲……)

  ③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师可从旁提示:听了歌曲让你有什么感觉?想不想跳舞?有没有力量?(稍快的或欢快活泼的)

  3.跟节奏说唱歌词。

  板书节奏难点

  ①. ×○ ×○ ∣ ∣

  ②. ×.× ∣ × ∣

  4.跟音乐范唱学唱歌曲。

  5.全体带着感情齐唱歌曲。

  6.表演歌曲

  师:同学们谁想当神气的小牧民?(教案 ) 现在我们就唱起歌跳起舞当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好吗?挑选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和说唱组的成员。

  师:其实音乐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只要你热爱音乐,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蒙古族还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的演奏姿势和二胡很相似——马头琴。(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就是我们刚开始听过的那段音乐,它就是用马头琴演奏的,它的音乐深沉、浑厚、苍劲、辽阔,富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音乐声减弱)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和演唱了蒙古族歌曲,理解了小牧民骄傲自豪,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筷子舞和马头琴,丰富了蒙古族音乐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我是草原小牧民》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走出教室,结束这次草原之旅吧。

  播放音乐我《是草原小牧民》

《草原》教案汇编 篇13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祖国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4:19:37